说明:收录90万 73个行业的国家标准 支持批量下载
DB63 ICS 青 海 省 地 方 标 准 DB 63/ T1171—2012 同德老芒麦种子生产技术规程 2012 - 12 - 04 发布 青海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2013 - 01 - 01 实施 发 布 DB63/ T1171—2012 前 言 本规程依据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编写。 本规程由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提出并归口。 本规程起草单位: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青海省牧草良种繁殖场、同德牧场农牧技术服 务专业合作社。 本规程主要起草人:周华坤、汪新川、赵新全、张海梅、张生莲、李以康、李健辉、姚步青、赵 建中、温军、徐世晓、赵亮、陈哲、刘振平、吴国林、白玉善。 I DB63/ T1171—2012 同德老芒麦种子生产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规程规定了同德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 CV tongde)种子生产的术语和定义、产量指标、 区域选择、地点选择、生产管理、田间管理、收获与贮藏等技术内容。 本规程适用于各级科研、推广、生产单位和种子部门等,在海拔 2200 米—3300 米,年均温≧0.20 ℃以上的地区生产同德老芒麦种子时使用。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2930.1—2930.11 牧草种子检验规程 GB 4285 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GB 6142 禾本科主要栽培牧草种子质量分级 DB63/T 241 青海省灭治草地毒草技术规程 DB63/T 787 草地鼠害生物防治技术规程 DB63/T 788 草地蝗虫生物防治技术规程 DB63/T 789 草地毛虫生物防治技术规范 DB63/T 1172 同德老芒麦栽培技术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规程。 3.1 原原种 育种家育成的遗传性状稳定的最初一批种子。 3.2 原种 用原原种种子直接繁殖或按原种生产技术规程生产达到原种质量标准的种子。 3.3 良种 用原种生产的销售到农牧民手中进行生产用的种子。 1 DB63/ T1171—2012 4 地点选择 4.1 适宜地区 适宜海拔2200 米—3300 米,生育期≥0 ℃积温达到1000 ℃以上,极端最低气温高于-36 ℃的地区 种植。 4.2 土壤条件 土层厚度≥30.00 厘米,土质疏松,排水良好。土壤全氮含量3.00 ≤3.00 毫克/千克,pH值7.70 - 8.70,坡度≤25.00 度。 4.3 毫克/千克以上,全盐含量 隔离 种子生产田3年前未种植过同种的其它品种或近缘种,种子田与其它老芒麦草地应相隔1000.00 米 以上。 5 生产管理 5.1 播前准备 5.1.1 地面清理 土地翻耕前,清除地面的石块等杂物。天气晴朗时,喷施灭生性除草剂。 5.1.2 施基肥 根据土壤肥力状况施磷酸二铵0.075 吨/公顷 —0.100 吨/公顷(5.00 千克/亩—6.67 千克/亩) 或22.500 吨/公顷 —30.000 吨/公顷(1500 千克/亩—2000 千克/亩)家肥作基肥。 5.1.3 翻耕 耕翻土壤应在秋季进行,耕深15.00 厘米—20.00 厘米,新开垦地翻耕深度15.00 厘米—25.00 厘 米。 5.1.4 耙耱 对耕翻过的土地进行平整、耙耱、镇压,同时除去杂草残枝和根系。 5.2 播种 5.2.1 种子要求 所选用种符合种子生产世代要求,人工草地种子达到国家规定的三级标准以上;种子田种子达到国 家规定的一级标准。种子纯净度、发芽率须按GB 6142进行。严格检验种子病虫携带情况。带有严重病 虫害的种子要立即销毁,轻度的经药物处理后方可使用。 5.2.2 种子处理 播种前进行种子脱芒和晒种处理。 2 DB63/ T1171—2012 5.2.3 播种方法 种子田播种宜采用条播方法,行距为30.00 厘米。可用磷钾肥作为种肥拌种撒入行沟中。播后需要 耙耱覆土。 5.2.4 播种期 以春播为宜,春播在4月至5月进行。在春旱严重地区宜采取夏播,夏播在6月至7月进行。 5.2.5 播种量 种子田播量0.0200 吨/公顷—0.0225 吨/公顷(1.33 千克/亩—1.50 千克/亩)。 5.2.6 播种深度 播种深度为2.00 厘米—3.00 厘米。 5.3 田间管理 5.3.1 灌溉 在牧草拔节至孕穗期,有灌溉条件的,应及时灌溉水一次,灌水900 立方米/公顷—1200 立方米/ 公顷。地势低洼易积水的地方,应注意排水。 5.3.2 追肥 可在早春一次性施用尿素0.060 吨/公顷—0.080 吨/公顷(4.00 千克/亩—5.33 千克/亩)和过磷 酸钙0.100 吨/公顷—0.150 吨/公顷(6.67 千克/亩—10.00 千克/亩)。 5.3.3 除草 种子田在分蘖期用中耕除草机或化学除莠剂除草,除莠按DB63/T 241执行。 5.3.4 田间去杂去劣 原种圃和良种生产田中,在花期和成熟期应严格按照附录A同德老芒麦品种特征拔除杂株、病株和 弱株。原种圃田间检验杂株率不应超过1.00 %,良种生产田田间检验杂株率不应超过3.00 %。 5.3.5 病虫草鼠害防治 主要病害有锈病。虫害有草原毛虫、蝗虫、小地老虎、鼠害主要为高原鼢鼠、高原鼠兔。在病虫害 防治中所使用的农药应符合GB 4285的有关规定。草地蝗虫生物防治按照DB63/T 788执行,草地毛虫生 物防治按照DB63/T 789执行,草地鼠害生物防治照DB63/T 787执行。 6 原种生产 6.1 原原种扩繁 采用稀点播方式人工种植:种子间距2.00 厘米—3.00 厘米。出苗后至收获前及时除草。田间发现 病株时及时拔除销毁。 6.2 三圃制法生产 3 DB63/ T1171—2012 三圃田生产按1:20:400的生产系数进行生产。 6.2.1 单株选择 在同德老芒麦原种圃、种子田或生产田中按照附录A同德老芒麦品种特征选择单株。单株选择在花 期和成熟期进行。花期重点选择株高、穗的形状及颜色,并标记。成熟期在已标记的植株中复选,重点 选择生育期、成熟度和株型。入选单株在室内考种后进行决选,重点选择经济性状。符合要求的单株, 分别装袋、编号保存。 6.2.2 株行圃 入选单株按编号顺序种植。每株根据种子量种一行或多行,行长1.00 米 —2.00 米。种子间距2.00 厘米 —3.00 厘米,行距30.00 厘米 人工播种。出苗后至收获前及时除草。田间发现病株时及时拔除 销毁。 田间鉴定按照附录A 同德老芒麦品种特性的规定,在花期和成熟期对各株行在株高、穗的形状、生 育期、成熟度和株型等性状的一致性进行考察并标记。入选株行在室内考种后进行决选,重点选择经济 性状。对符合要求的株行种子分别装袋、编号保存。 6.2.3 株系圃 入选株行按编号顺序种植。每个株行种一区,小区行长1.00 米—2.00 米,面积按种子量确定。种 子间距2.00 厘米—3.00 厘米,行距30.00 厘米 人工播种。出苗后至收获前及时除草。田间发现病株 时及时拔除销毁。 田间鉴定和室内鉴定同株行圃。决选种子混合装袋,妥善保存。 6.2.4 原种圃 株系种子按种子间距1.50 厘米—2.00 厘米,行距20 厘米 人工播种或机械条播。出苗后至收获前 及时除草。田间发现病株时及时拔除销毁。 成熟后脱粒、干燥和装袋,按GB/T 2930.1—2930.11、GB 6142的方法进行检验、分级,并保存。 7 良种生产 7.1 产量指标 产籽量0.525 千克/ 公顷—1.050 千克/ 公顷(35.00 千克/亩—70.00 千克/亩)。 7.2 播种方式 采用条播机播种,种子间距1.50 厘米—2.00 厘米,行距25 厘米,播深2.00 厘米—3.00 厘米, 播后及时镇压。出苗后至收获前及时除草。田间发现病株时及时拔除销毁。 7.3 播种量 条播0.023 吨/ 公顷(1.53 千克/亩),撒播0.030 吨/ 公顷(2.00 千克/亩)。保苗25.000 万 株/ 公顷—30.000 万株/ 公顷( 1.67 万株/亩—2.00 万株/亩)。 7.4 收获与贮藏 4 DB63/ T1171—2012 当种子田中60 %—70 %的种子达到蜡熟期时,即可全部收获。收获按照DB63/T 1172的要求收获。 成熟后脱粒、清选、干燥、装袋,按GB/T 2930.1—2930.11、GB 6142的方法进行检验、分级,并保存。 5 DB63/ T1171—2012 A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同德老芒麦品种介绍 同德老芒麦属多年生疏丛型禾本科牧草,根系发达,呈须状,多集中于18 厘米—25 厘米的土层中。 茎直立、基部稍倾斜、疏丛状,植株高大,一般90 厘米—140 厘米。具5—6 节,各节膝曲,基部节较短, 一般3 厘米—6 厘米,上部节间长11 厘米 —25 厘米。第二节径粗3 毫米—4.5 毫米。具5—6 片叶, 叶鞘光滑无毛、基部第一、二节叶鞘长5 厘米—12 厘米,叶鞘苞茎超过2 厘米—6 厘米,其余各节叶鞘 均短于节间。叶舌膜质截平,长1 厘米—1.5 厘米,宽5 毫米—8 毫米。叶片扁平或内卷,近披针形,长15 厘米—35 厘米,宽5 毫米—15 毫米。 穗状花序疏松而下垂,长15 厘米—30 厘米,一般具34—38个穗节, 基部穗节长8 毫米—16 毫米, 通常每穗节有2个小穗,小穗含3—6朵小花。小穗第一和第二颖狭披针形,几乎等长,约4 毫米—6 毫米, 具3—5条明显的脉,先端具芒尖,长3 毫米—5 毫米。外稃披针形,全部密生短微毛,具5条脉,脉在基部不 明显,第一外稃长9 毫米— 12 毫米,芒向外反曲,长14 毫米—22 毫米,内稃顶端二裂。花约黄色,长1.2 毫米—1.8 毫米,子房先端具茸毛。 种子为长椭圆形, 褐色,长5 毫米 —7 毫米,中宽1.2 毫米—1.48 毫米,颖果长8.4 毫米 —12.6 毫米,中宽1.4 毫米 —1.88 毫米,千粒重3.0 克—4.9 克,易散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pdf文档 DB63-T 1171-2012 同德老芒麦种子生产技术规程 青海省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8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8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DB63-T 1171-2012 同德老芒麦种子生产技术规程 青海省 第 1 页 DB63-T 1171-2012 同德老芒麦种子生产技术规程 青海省 第 2 页 DB63-T 1171-2012 同德老芒麦种子生产技术规程 青海省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SC 于 2022-10-26 09:32:19上传分享
友情链接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