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S65.020 B 65 备案号:50115-2016 青 海 DB63 省 地 方 标 准 DB63/T 1496—2016 东部城市森林质量评价规范 2016 - 05 - 20 发布 青 海 省 质 量 技 术 监 督 局 发 布 2016 - 06 - 01 实施 DB63/T 1496—2016 目 次 前言 ................................................................................ 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评价指标体系 ...................................................................... 3 5 调查方法 .......................................................................... 4 6 指标计算方法 ...................................................................... 5 7 城市森林质量评价 .................................................................. 7 8 评价结果 ......................................................................... 10 附录 A(资料性附录) 参数统计表 ..................................................... 12 附录 B(规范性附录) 数据源 ......................................................... 13 附录 C(资料性附录) 主要乔木树种平均实验形数 ....................................... 14 附录 D(规范性附录) 关联系数计算方法 ............................................... 15 I DB63/T 1496—2016 前 言 本规范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编写。 本规范由青海省林业厅归口管理。 本规范由青海省农林科学院提出。 本规范起草单位:青海省农林科学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宁市林科所。 本规范主要起草人:王彬、王志涛、王得祥、李瀚、耿生莲、辛永清、刘芳。 II DB63/T 1496—2016 东部城市森林质量评价规范 1 范围 本规范在林分尺度上规定了东部城市森林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评价方法等技术要求。 本规范适用于东部城镇森林的质量评价,省内相同立地条件的城市森林质量评价宜可参照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26424-2010 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技术规程 LY/T 1606-2003 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指标体系 LY/T 1721-2008 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以下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规范。 3.1 城市森林 城市市区及郊区内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为主,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由以树木为主体的、具有一定面 积、密度、覆盖度与生态服务功能的植被及其所处的人文、自然环境所构成的森林生态系统。 3.2 样地 林分内,按照随机抽样的原则,所设置的实测调查地块。 3.3 优势树种 林分中蓄积量比重最大的树种。 3.4 林种 森林按照其经营目的或所发挥效益的不同而划分的分类单位,见GB/T 26424-2010。 1 DB63/T 1496—2016 3.5 植物物种丰富度 一个群落或生境中所含有的植物物种数。 3.6 树种结构 反映乔木林分的针阔叶树种组成。 3.7 群落层次结构 群落在空间中的垂直分化或成层现象。 3.8 林分蓄积量 林分中所有活立木材积的总和。 3.9 林分蓄积生长量 林分在一定期间内蓄积变化的量。 3.10 植物物种多样性 群落中植物物种的数目和每一物种的个体数,采用Shannon-Wiener指数评价,见LY/T 1721-2008。 3.11 群落的天然更新 通过天然下种或伐根萌芽、根系萌蘖、地下茎萌蘖等形成新林的过程,见LY/T 1606-2003,更新能 力通过林分中天然更新的幼苗幼树的数量来评价。 3.12 胸径 距树干根颈1.3 m处的直径。 3.13 断面积 树干横截面的面积。森林资源调查中通常采用胸高处的断面积,简称胸高断面积,见GB/T 26424-2010。 2 DB63/T 1496—2016 3.14 林分平均胸径 反映林木粗度的基本指标。通常以林分平均断面积所对应的直径作为林分平均胸径,见GB/T 26424-2010。 3.15 林分平均高 反映林木高度平均水平的测度指标。通常以接近林分平均直径的“平均木”的算术平均高作为林分 平均高。 3.16 林分年龄 组成林分的树木的平均年龄。 3.17 郁闭度 林分中树冠投影面积与林地面积之比。 3.18 权重( W( k ) ) 指标的权重是指该指标在整体评价中的相对重要程度。 3.19 层次分析法(AHP) 是将与决策总是有关的元素分解成目标、准则、方案等层次,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 决策方法。 3.20 灰色关联度(γ) 是灰色系统理论方法的一种,用于描述系统因素间关系密切程度的量,是对系统变化态势的一种度 量。 4 评价指标体系 东部城市森林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由森林群落结构、森林生产力、森林稳定性、森林对环境影响4个 一级指标和14个二级指标组成,见表1。 3 DB63/T 1496—2016 表1 目标层 东部城市森林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准则层 森林群落结构 森林生产力 权重 W( k ) 0.35 0.11 城市森林质量 森林稳定性 森林对环境影响 0.34 0.20 指标层 权重 W( k ) 乔木层植物物种丰富度 0.06 灌木层植物物种丰富度 0.03 树种结构 0.10 群落层次结构 0.16 林分蓄积量 0.02 林分蓄积生长量 0.09 乔木层植物物种多样性 0.10 灌木层植物物种多样性 0.05 树种组成 0.16 更新能力 0.03 林分平均胸径 0.07 林分平均高 0.07 林分年龄 郁闭度 5 5.1 0.02 0.04 调查方法 样地设置 用典型抽样法,选取能够代表林分总体特征平均水平的样地进行调查,样地要求生境条件、植物群 落种类组成、群落结构等具有相对一致性。样地设置包括郊区及市区的森林,林种主要包括以水源涵养 林、水土保持林为主的防护林及以风景林、环境保护林、森林公园为主的特种用途林。 样地大小和数量根据调查区域林分总体特征而定,一般设置水平距为20 m×20 m或30 m×30 m的样 地60个以上,林型选择主要为乡土树种作为优势种的纯林、混交林,每种林型设置5~10个样地。坡度5 °以上的样地采用罗盘仪进行校正,按校正后的斜距固定样地边界。 5.2 样地观测 5.2.1 乔木层观测 对样地内的乔木树种进行每木检尺,起测径阶一般以林分平均直径的0.4倍为依据,根据评价地区 林分结构规律,起测径阶一般为4 cm ~6 cm (起测胸径为3 cm ~5 cm)。 5.2.2 灌木层观测 在样地四周和中心分别设置5个2 m×2 m的小样方,灌木层盖度较低的可设置5个5 m×5 m的小样方, 测定所有的灌木树种,包括胸径小于起测胸径的乔木幼苗和幼树,记录其种类、多度、高度、冠幅和频 度。 5.2.3 群落层次结构观测 按照乔木层、灌木层、地被物层(含草本、苔藓、地衣)3个层次记录调查样地的群落层次结构。 4 DB63/T 1496—2016 5.2.4 林分郁闭度的测定 采用测线法(对角线截距抽样法),在样地内选一对角线作为测线,沿线观察各株数目的树冠投影, 各树种在测线上的投影长度总和与测线长度之比为郁闭度,也可采用目测方法调查。 5.2.5 林分年龄测定 在样地中利用生长锥钻取木芯确定树种年龄,对于复层异龄混交林,测定各林层优势树种的年龄为 该林分年龄,龄级和龄组划分见GB/T 26424-2010。 样地指标观测详细内容见附录A、附录B。 6 6.1 指标计算方法 植物物种丰富度 按式(1)计算 R S ......................................... (1) 式中: R —植物物种丰富度; S —样地内乔木层或灌木层所含有的植物物种数; 6.2 树干材积 按式(2)计算 V g1.3 (h 3) f .................................... (2) 式中: V —树干材积,m3; g1.3 —胸高断面积,m2; h —树高,m; f —实验形数见附录C。 6.3 林分蓄积量 按式(3)计算 N M V i 1 s i .................................... (3) 式中: M —林分蓄积量,m3·hm-2; Vi —样地中第 i 株林木的材积,m3; 5 DB63/T 1496—2016 N —样地中林木总株数; s —样地面积,hm2。 6.4 林分蓄积生长量 按式(4)计算 MA= M ..................................... (4) A 式中: M A —林分蓄积生长量,m3·m-2·a-1; M —林分总蓄积量; A —林分年龄。 6.5
DB63-T 1496-2016 东部城市森林质量评价规范 青海省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19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19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本文档由 SC 于 2022-10-24 16:04:47上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