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收录90万 73个行业的国家标准 支持批量下载
ICS 65.020.01 CCS B 65 江 DB36 西 省 地 方 标 准 DB36/T 1561—2021 思茅松毛虫监测技术规程 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monitoring of Dendrolimus Kikuchii Matsumura 2021 - 12 - 31 发布 江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2022 - 06 - 01 实施 发 布 1 DB36/T 1561—2021 目 前 次 言 ............................................................................ 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发生程度及成灾标准 ................................................................ 2 5 虫情监测调查 ...................................................................... 2 6 预测预报 .......................................................................... 3 7 建档 .............................................................................. 4 附录 A(资料性) 思茅松毛虫生活史 .................................................... 5 附录 B(资料性) 思茅松毛虫幼虫期调查记录表 .......................................... 6 附录 C(资料性) 思茅松毛虫成虫诱捕记录表(性诱、灯诱) .............................. 7 附录 D(资料性) 思茅松毛虫期距表 .................................................... 8 附录 E(资料性) 思茅松毛虫幼虫 1 周落粪称重与发生数量比对表 .......................... 9 参 考 文 献 ...................................................................... 10 I DB36/T 1561—2021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原则》的规定起 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江西省林业局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江西省林业科学院、江西省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中心。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熊彩云、李红征、刘晓华、单娇梅、金明霞、涂业苟、占明、叶萌、袁仉才、 李翼、王文辉、谢谷艾、喻爱林、骆大华、刘春。 II DB36/T 1561—2021 思茅松毛虫监测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思茅松毛虫监测技术相关的术语和定义、发生程度和成灾标准、监测调查、预测预报 等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江西省范围内思茅松毛虫的监测预报。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LY/T 1915 诱虫灯林间使用技术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监测 monitoring 适时调查了解一定区域、一定时间内,思茅松毛虫的种群数量、分布区域、发生危害以及成灾情况, 为趋势预报提供基础数据的生产活动。 3.2 诱虫灯 trap lamp 能发出一定光波波长并诱捕昆虫成虫的灯具装置,通常用于具有趋光性森林昆虫的监测。诱虫灯的 种类较多,包括黑光灯、频振式诱虫灯、LED诱虫灯、太阳能诱虫灯等种类。 3.3 引诱剂 attractant 能直接或间接产生对思茅松毛虫成虫具有引诱作用的化合物,也叫性信息素。其主要成分为顺 5, 反 7-十二碳二烯乙酸酯和顺 5,反 7-十二碳二烯醇及顺 5,反 7-十二碳二烯丙酸酯等。性信息素释放载 体为一种天然橡胶塞的诱芯。 3.4 诱捕器 trap 用于引诱和捕杀昆虫的器具。诱捕器由诱芯和船型诱捕装置组成。 1 DB36/T 1561—2021 4 发生程度及成灾标准 发生程度一般分三个等级:轻度、中度和重度。一般5条/株以下为轻度发生,5~30条/株为中度发 生,30条/株以上为重度发生。成灾标准:针叶失叶率60%以上或松树死亡率10%以上即为成灾。 5 虫情监测调查 5.1 幼虫期调查 5.1.1 调查时间 5.1.1.1 越冬幼虫期 越冬幼虫期(11月中、下旬~第二年3月初),越冬幼虫下树时间:11月上、中旬,越冬幼虫上树 时间:第二年3月初。 5.1.1.2 幼虫期 5.1.1.2.1 思茅松毛虫在江西省 1 年发生 1 代或 2 代。调查时间如下: ——1 代发生区幼虫调查时间:越冬代幼虫恢复取食期(一般 3 月中旬~6 月中下旬)、第一代幼 虫期(6 月下旬或 7 月初~11 月中旬); ——2 代发生区幼虫调查时间:越冬代幼虫恢复取食期(一般 3 月中旬~4 月底)、第一代幼虫期 (5 月初~8 月上中旬)、第二代幼虫期(8 月下旬或 9 月初~11 月中旬)。 5.1.1.2.2 幼虫期具体调查时间参考附录 A。 5.1.2 调查方法 5.1.2.1 踏查 在湿地松或马尾松林的分布区,沿林区道路或林缘等线路进行踏查,查看松针保存情况,是否有取 食痕迹。每500~1000株选5株5m以下的样树作标准株调查,在短枝、小枝基部、树皮粗糙处及开裂处 观察有无越冬幼虫,观察针叶上有无幼虫取食危害,调查发生范围和有虫株率,虫情达到轻度以上时, 应设标准地调查。 5.1.2.2 标准地调查 5.1.2.2.1 标准地设置 根据踏查结果,在思茅松毛虫发生林分,每50 hm2~100 hm2湿地松或马尾松林设1块面积为0.05 hm2~0.2hm2的标准地。 5.1.2.2.2 标准地调查方法 在标准地内,采用对角线或“Z”字形抽样方法选取20~30株样树,进行逐株调查。调查结果填入 思茅松毛虫幼虫虫口密度调查记录表见附录B。 5.1.2.3 幼虫落粪调查 在标准地内,采用随机抽样法选取5株样树,每株样树冠幅内放置1个1 m2的虫落粪监测装置,收集 思茅松毛虫的落粪。根据收集到的落粪大小及数量,分析思茅松毛虫的发生龄期,预测发生量。 2 DB36/T 1561—2021 5.1.2.4 越冬幼虫调查 5.1.2.4.1 越冬前下树调查 于越冬幼虫下树初期,在标准株胸高处,用粘虫胶缠绕一圈(缠绕之前先用刮刀刮去树皮)。每天 定时检查记录粘虫胶粘上的思茅松毛虫幼虫数并清空,直至连续3d没有监测到下树幼虫为止。 5.1.2.4.2 越冬后上树调查 于越冬幼虫上树初期,在标准株胸高处,用粘虫胶缠绕一圈(缠绕之前先用刮刀刮去树皮)。每天 定时检查记录粘虫胶粘上的思茅松毛虫幼虫数并清空,直至连续3d没有监测到上树幼虫为止。 5.2 蛹期监测 在结茧盛期2d~3d内收集不少于50只茧蛹进行剖茧,称重,调查雌雄性比、死亡率、寄生率。 5.3 成虫期监测 5.3.1 性信息素诱捕监测 成虫羽化前,在发生区的林缘和林间空地周围,按500m×500m的面积设置1个含有100μg性信息素 诱芯的诱捕器诱捕成虫,诱捕器挂设在树冠外缘的松枝上,高度2m,监测成虫的发生期、发生量。监 测结果填入思茅松毛虫成虫诱捕记录表见附录C。 5.3.2 诱虫灯监测 成虫羽化前,选择林缘或山下部100m~500m处开阔地带设置诱虫灯,诱虫灯距地面高2m以上。在 思茅松毛虫成虫期,除不良气候条件(如大风、雨天等)外,可整夜开灯诱集。具体技术按LY/T 1915 执行。 5.4 卵期监测 雌蛾羽化高峰期1d~3d,调查平均卵块数、卵块平均粒数,并观察孵化率和卵寄生率。 6 预测预报 6.1 发生期预测 6.1.1 虫落粪预测法 幼虫落粪调查中,通过目测落粪大小判断幼虫发育龄期:当虫落粪小于油菜籽粒时,其龄期为1~2 龄;大于油菜籽粒小于绿豆粒时,龄期为2~3龄;大于绿豆粒小于黄豆粒时,龄期为3~4龄,大于黄豆 粒时,龄期为4龄以上。 6.1.2 期距预测法 根据各虫态的发育进度,按16%、50%、84%确定始盛期、高峰期、盛末期,并根据各虫态间的期 距来预测下一虫态的发生期。下一虫态发生时间预测公式见公式1: N  N 0  P    .................................................................(1) 式中: 3 DB36/T 1561—2021 N —下一虫态发生时间; N0 —起始虫态实测出现的时间; P —历史期距值;  —期距值对应的标准差。 注:历史期距值参考附录D。 6.1.3 成虫发生期预测法 成虫羽化前,在已选定的样地内设置3~5个性信息素诱捕器,诱捕器间距50m~100m,并呈一直 线,1d~2d检查记录1次诱到的雄蛾数量,直至成虫期结束。统计1d或2d诱到的平均雄蛾数量,以日期 为横轴、以诱捕量为纵轴作出折线图,确定成虫发生的始期、盛期和末期。 6.2 发生量预测 采用有效虫口基数预测法,根据思茅松毛虫上一世代的有效基数推测下一世代发生量。利用虫落粪 收集装置对一周收集到的落粪进行称重,与思茅松毛虫幼虫1周落粪数据比对表进行比对,预测发生程 度和发生量参考附录E。 7 建档 及时、详细、准确记录思茅松毛虫调查数据,建立纸质和电子档案,指定专人负责定期归类整理。 4 DB36/T 1561—2021 附 录 A (资料性) 思茅松毛虫生活史 表A.1 思茅松毛虫生活史(

pdf文档 DB36-T 1561-2021 思茅松毛虫监测技术规程 江西省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14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14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DB36-T 1561-2021 思茅松毛虫监测技术规程 江西省 第 1 页 DB36-T 1561-2021 思茅松毛虫监测技术规程 江西省 第 2 页 DB36-T 1561-2021 思茅松毛虫监测技术规程 江西省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思安 于 2022-09-29 23:25:33上传分享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