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S 65.020.01 CCS B 21 63 青 海 省 地 方 标 准 DB63/T 2030—2022 藜麦观察记载标准 2022-03-10 发布 2022-04-10 实施 青海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 DB63/T 2030—2022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由青海省农业农村厅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青海省农作物种子站、海西州农牧业技术推广 服务中心。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陈志国、李小飞、毛小锋、丁秀芳、王焕强、李想、甘淑萍、保守智、王其才、 马玉清、张发玉、耿岗、李文军、李俊仁、朱丽丽、张业猛、李有文。 本文件由青海省农业农村厅监督实施。 I DB63/T 2030—2022 藜麦观察记载标准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藜麦观察记载的术语和定义、品种类型及来源、记载项目和标准等内容。 本文件适用于各级农业科研、教学、推广、生产单位和种子部门从事藜麦育种、品种试验和原(良) 种生产时对藜麦品种的观察记载。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 3543 (所有部分) 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山谷型 生长期长,分枝多,穗型松散,植株高,有些超过2.40米,抗霜霉病。 3.2 高原型 生长期短,单杆,穗型紧凑,株高0.50米~1.50米,耐霜冻,易感霜霉病。 3.3 高原盐湖型 单杆,穗型紧凑,较耐旱、耐盐,皂苷含量高。 3.4 海平面型 分枝多,株高1.00米~1.40米,较耐热、耐雨水。 3.5 亚热带型 1 DB63/T 2030—2022 大多数多分枝,株高超过2.20米,种子多为橘黄色。 4 品种类型及来源 4.1 品种类型 山谷型、高原型、高原盐湖型、海平面型、亚热带型。 4.2 品种名称 原代号、曾用名、现定名、国外引种原名、译名。 4.3 种名 藜麦(Chenopodium quinoa Willd)。 4.4 品种来源 标明亲本来源、名称、杂交组合、选育(引进)单位。 5 记载项目和标准 5.1 生育期 《生育期及记载标准》见表1。 表1 生育期及记载标准 生育期 记载标准 播种期 实际播种的日期(以月、日表示,下同) 出苗期 植株幼芽露出地面 2.00 厘米~3.00 厘米,子叶平展的穴数达到 50%的日期。 四叶期 全田 50%幼苗第四片真叶完全展开的日期。 六叶期 全田 50%幼苗第六片真叶完全展开的日期。 分枝期 全田 50%的植株主茎叶腋开始延伸,顶端离主茎的长度达 2 厘米形成分枝的日期。 现蕾期 全田 50%以上植株顶端(主穗)形成花蕾的日期。 开花期 全田 50%以上植株主穗花序开花的日期。 成熟期 80%以上的植株瘦果成熟,颜色趋于一致,籽粒充实,外壳变硬的日期。 收获期 实际收获的日期。 5.2 生育阶段及积温 播种期至出苗期的天数及期间的日平均气温≥0℃的积温。 出苗期至四叶期的天数及期间的日平均气温≥0℃的积温。 四叶期至六叶期的天数及期间的日平均气温≥0℃的积温。 六叶期至分枝期的天数及期间的日平均气温≥0℃的积温。 分枝期至现蕾期的天数及期间的日平均气温≥0℃的积温。 现蕾期至开花期的天数及期间的日平均气温≥0℃的积温。 2 DB63/T 2030—2022 开花期至成熟期的天数及期间的日平均气温≥0℃的积温。 生育期:出苗期至成熟期的天数及期间的日平均气温≥0℃的积温。 全生育期:播种期至成熟期的天数及期间的日平均气温≥0℃的积温。 5.3 形态特征 5.3.1 子叶 《子叶形态特征及记载标准》见表2。 表2 子叶形态特征及记载标准 记载项目 记载标准 子叶形状 田间出苗达 80%时观察,分长条形和长椭圆形。 正面颜色 在 2 片真叶展开时观察,分绿色和紫色。 背面颜色 在 2 片真叶展开时观察,分绿色和紫色。 叶缘颜色 在 2 片真叶展开时观察,分绿色和紫色。 5.3.2 2 片~4 片真叶 《2片~4片真叶形态特征及记载标准》见表3。 表3 2 片~4 片真叶形态特征及记载标准 记载项目 记载标准 叶片形状 卵形、阔卵形、阔椭圆形、带耳锨形、披针形、锨形、三角形。 叶片颜色 浅绿色、绿色、深绿色。 叶缘颜色 绿色、紫色、玫红色。 5.3.3 8 片~10 片真叶 《8片~10片真叶形态特征及记载标准》见表4。 表4 8 片~10 片真叶形态特征及记载标准 记载项目 记载标准 叶片形状 圆形、三角形、阔卵形、菱形、戟形,观察时记录叶缘有无缺刻。 叶片颜色 浅绿色、绿色、深绿色。 叶缘颜色 绿色、紫色、玫红色。 叶脉颜色 黄色、淡红色、紫红色、玫红色。 叶柄颜色 红色、淡红色、黄绿色。 表皮囊细胞颜色 白色、淡粉色、粉红色、玫红色、深玫红色、紫色。 5.3.4 成株期叶片(开花期观察) 《成株期叶片形态特征及记载标准》见表5。 3 DB63/T 2030—2022 表5 成株期叶片形态特征及记载标准 记载项目 记载标准 叶形 阔卵形、戟形、披针形、菱形。 叶色 浅绿色、绿色、深绿色。 叶脉颜色 绿色、黄色、红色。 叶尖形状 渐尖、锐尖、钝尖。 叶基类型 楔形、戟形。 叶缘形状 齿状、波状。 叶裂 深裂、浅裂。 5.3.5 茎(成熟期观察) 《茎秆形态特征及记载标准》见表6。 表6 茎秆形态特征及记载标准 记载项目 记载标准 茎秆颜色 绿色、红色、紫色。 条棱颜色 绿色、黄色、红色、紫色。 株型 扫帚型、扇型、筒形。 株高 地面至植株主花序顶端的高度,测量时随机选择 10 株植株,取平均数,以厘米表示。 茎粗 随机选取 20 株植株,测定主茎距离地面 30 厘米处的茎秆直径,取平均数,计算标准误。 茎秆壁厚 随机选取 20 株植株,量取植株茎秆距地面 20 厘米、40 厘米、60 厘米和 80 厘米处的茎 秆直径和空心直径。计算方法为: (茎秆直径-空心直径)/2。 5.3.6 分枝(成熟期观察) 《分枝形态特征及记载标准》见表7。 表7 分枝形态特征及记载标准 记载项目 记载标准 分枝状态 直生、斜生、横生。 分枝习性 上生分枝、下生分枝、匀生分枝。 分枝数 选取代表性植株 20 株,分别统计单株有效分枝数、一次有效分枝数、二次有效分枝数及 三次有效分枝数后取平均数±标准误。 有效分枝数 统计整个植株有果穗的分枝数。 一次有效分枝数 统计着生在主茎上有果穗的分枝数目。 二次有效分枝数 统计着生在一次分枝上有果穗的分枝数目。 三次有效分枝数 统计着生在二次分枝上有果穗的分枝数目。 5.3.7 花序(开花期测定) 《花序形态特征及记载标准》见表8。 4 DB63/T 2030—2022 表8 花序形态特征及记载标准 记载项目 记载标准 花序类型 总状花序、穗状花序、圆锥花序。 花冠颜色 绿色、黄色、白色、淡粉色、粉红色、玫红色、紫色。 5.3.8 果穗(成熟期测定) 《果穗形态特征及记载标准》见表9。 表9 果穗形态特征及记载标准 记载项目 记载标准 果穗松散度 松散、紧凑、紧簇。 穗色 黄色、橘黄色、米色、灰色、橘红色、粉红色、紫红色、深紫色、黑色及其他。 5.3.9 籽粒(成熟期观察) 《籽粒形态特征及记载标准》见表10。 表10 籽粒形态特征及记载标准 记载项目 记载标准 籽粒形状 扁圆形、扁椭圆形。 籽粒颜色 黄色、橘黄色、橘红色、粉色、红色、白色、米色、灰色、黑色、褐色。 粒径 测 100 粒,取平均值及标准误,以毫米表示。 5.4 经济性状 5.4.1 千粒重 分为4个等级,检测方法按照GB/T 3543执行,千粒重参考值见表11。 表11 藜麦千粒重参考值 等级 参考值(克) 0级 <3.0 1级 >3.0,≤4.0 2级 >4.0,≤4.5 3级 >4.5 5.4.2 粒径 测量籽粒最宽处直径,分为4个等级,粒径参考值见表12。 5 DB63/T 2030—2022 表12 藜麦粒径参考值 等级 参考值(毫米) 小粒 <2.0 中粒 >2.0,≤2.3 大粒 >2.3,≤2.5 特大粒 >2.5 5.4.3 小区产量 各小区分别记产,注明实际收获面积,以千克表示,保留2位有效数字。 5.4.4 单位面积产量 面积以公顷(666.7平方米)表示,产量以吨(千克)表示。 5.5 抗逆性 5.5.1 抗病性 5.5.1.1 霜霉病、叶斑病、圆斑病、褐斑病 5.5.1.1.1 病害分级 在盛发期调查,每块地调查5点,每点选2株,每株调查全株叶片,记载病害分级标准、发病率和病 情指数,霜霉病、叶斑病、圆斑病、褐斑病病害等级分为6级。 a) 0级:无病斑; b) 1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片面积的5%以下; c) 3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片面积的6%~10%; d) 5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片面积的11%~20%; e) 7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片面积的21%~50%; f) 9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片面积的50%以上。 5.5.1.1.2 发病率 霜霉病、叶斑病、圆斑病、褐斑病发病率,按公式1计算。 IR(%) = In M × 100··········································································(1) 式中: IR——发病率,% In——发病株数 M ——调查总株数 5.5.1.1.3 病情指数 霜霉病、叶斑病、圆斑病、褐斑病病情指数,按公式2计算: DI(%) = ∑(Di×Dd) Mi×Md × 100···································································(2) 6 DB63/T 2030—2022 式中: DI——病情指数,% Di——各级病株(叶)数 Dd——相应级数 Mi——调查总株(叶)数 Md——最高发病级数 5.5.1.2 根腐病 在盛发期调查,记载发病株数、发病率和病害分级标准。 a) 0级:无病; b) 1级:根系稍有变色,变色根系占全部根系的10%以下,植株不萎焉; c) 3级:
DB63-T 2030-2022 藜麦观察记载标准 青海省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15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15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本文档由 思安 于 2022-09-29 13:46:15上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