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收录90万 73个行业的国家标准 支持批量下载
ICS 65.020.01 DB23 CCS B 05 黑 龙 江 省 地 方 标 准 DB23/T 3178—2022 天然小微湿地修复技术规程 2022-05-09 发布 黑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2022-06-08 实施 发 布 DB23/T 3178-2022 前 言 本文件按照 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 1 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 定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黑龙江省林业和草原局提出。 本文件起草单位:黑龙江省林业技术服务中心、黑龙江省林业科学院、黑龙江省应急救援保障中心。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安睿、宋佳庚、白雅溶、张奇、孙相玉、徐文煦、徐蕊、贾丽楠、真冰、刘博。 I DB23/T 3178-2022 天然小微湿地修复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天然小微湿地修复的术语和定义、修复目标、修复技术、管护和技术档案。 本文件适用于天然小微湿地的修复。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 3838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T 24708 湿地分类 GB 36600 土壤环境质量 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 HJ 1174 全国生态状况调查评估技术规范—生态问题评估 SL/T 800 河湖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工程技术导则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天然小微湿地 面积为 0.04 hm²~8 hm²,具有一定生态、文化服务功能的小型、微型天然湿地。 4 修复目标 4.1 净化水质 通过基质、植物和微生物的协同作用,减少分散性点源和面源污染,提高水环境质量。 4.2 调蓄调节 以调蓄径流、补充地下水、调节局部小气候和固定二氧化碳为主,通过收集雨水、汇聚过量地表径 流,缓解雨洪压力。河流、湖泊型小微湿地的修复按 SL/T 800 的规定执行。 4.3 维持生物多样性 通过重建适宜的生境条件,促进关键或受保护的植物的生长发育,为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底栖动 物、鱼类和水鸟等提供栖息环境。 5 修复技术 1 DB23/T 3178-2022 5.1 本底调查 自然因子包括水位与水质、基底、动植物、植被等。人为因子包括保护与管理、利用状况和受损因 子等。干扰因子包括围垦、泥沙淤积、污染、过度捕捞和采集、外来物种入侵、过度放牧、采伐、水利 工程和引排水的负面影响等。按 GB/T 24708 和 HJ 1174 中的分类和退化状况规定执行。 5.2 形状 与所在区域地形地貌保持协调一致,以近自然的不规则形状为宜,具有一定的蜿蜒度和曲折度。 5.3 岸带 根据区域水利防洪、栖息地恢复等要求进行修复。 a) 保证结构稳定,宽度应满足水生到陆生岸区植被带的生长需求; b) 采用护坡工程减少水土流失。以植物为主,结合天然小微湿地特点合理选择生态型护坡; c) 可采用生态砖、生态混凝土、生态袋、生物工程等方法。 5.4 基质 基质以原状土壤为主,土壤基质环境质量应符合 GB 36600 规定。 a) 当原状土壤缺失时,宜选择粒径适中、渗透性低的粘重土壤填充; b) 基质受到污染时,应优先通过调整植物配置进行生态修复,必要时可根据水质、水量和植物生 长需求等,选用适宜的天然材料或合成填料等人工基质替代; c) 使用生态防渗措施,以维持生物多样性为目标的天然小微湿地宜使用黏土防渗等自然防渗措施。 5.5 水量 应维持天然小微湿地生态特征,根据不同的目标及水源条件设计水量。 a) 以水质净化为目标的天然小微湿地,设计水量应符合自身处理能力; b) 以蓄滞径流为目标的天然小微湿地,设计水量应按照汇水面积、调蓄量、进水时间等综合确定; c) 以生物多样性维持为目标的天然小微湿地,设计水量应按照保护物种的生态需水量进行确定; d) 设计水深时还应考虑生物生长与栖息的季节性差异以及维持水位和水面面积等要求。 5.6 水质 应维持天然小微湿地生态特征,并满足目标需求。目标参数遵循 GB 3838 中的要求。 a) 以水质净化为目标的天然小微湿地,进水水质应符合自身处理能力; b) 以蓄滞径流为目标的天然小微湿地,进水水质不做特殊要求; c) 以生物多样性维持为目标的天然小微湿地,进水水质应能够维持目标物种的生存需要。 5.7 植物 以乡土湿地植物为主。 a) 宜选择低致敏性、景观效果好、耐湿、水质净化能力强,以及维护成本低的植物; b) 种植应模拟自然生态群落,配置优势物种,并考虑不同物种的种间竞争,合理搭配其他种类; c) 应根据植物生活型的不同,采用分带种植,可依水分条件和水深梯度种植挺水植物、浮叶植 物、漂浮植物和沉水植物。 5.8 栖息地 以自然恢复为主。 2 DB23/T 3178-2022 a) 根据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等不同动物种类的生境特点,种植食源植物、营造目标物种 的觅食地、隐蔽地、夜栖地、巢址地等栖息场所; b) 结合地形,建设生态岛屿,也可建设由树枝、石块和掺有乡土植物种子土壤构成的小型庇护所; c) 可适当投放鱼、虾、泥鳅等动物,促进小微湿地生态系统恢复; d) 修复工程施工期应避开野生动物的繁殖期和迁徙水鸟的停歇期。 5.9 设施 配备必要的设施。 a) 在进水口、前置区、主水区、溢流出水口、护坡及驳岸、维护通道等位置设置护栏、警示牌等 安全防护与警示措施; b) 增加监控摄像头、红外摄像头、水质监测点等监测设施; c) 采用标识、标牌或展示系统等进行宣传教育。 6 管护 6.1 监测 修复后应定期开展水质、水量、土壤和生物多样性等的监测和记录。 6.2 封育管理 根据天然小微湿地恢复情况可实施封育管理,减少干扰,加速湿地恢复,增加生物多样性。 6.3 水体养护 开展生态补水,应利用地表径流和再生水,不应采用地下水补给。以再生水为水源的小微湿地,应 保障其进水水量,保持水生植物生长相适应的水位条件,维持其功能目标。定期打捞水体上漂浮的垃圾 和影响湿地水质与景观的杂物。 6.4 土壤养护 对土壤进行管理,促进种子植物幼苗的生长,减少和防止土壤污染源。 6.5 植物养护 在生长季节控制植被覆盖度,初期对植物进行倒株、病株的清理和补种,除去入侵植物,补种本土 植物。采用生物防治方法做好植物病虫害早期预防。人工修理季节枯萎的植物。对于具有水质净化功能 的湿地,收割高大挺水植物和打捞浮水植物,减少水体营养物富集。 7 技术档案 应建立技术档案,内容包括:修复目标、修复技术、管护等。 3

pdf文档 DB23-T 3178—2022 天然小微湿地修复技术规程 黑龙江省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5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5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DB23-T 3178—2022 天然小微湿地修复技术规程 黑龙江省 第 1 页 DB23-T 3178—2022 天然小微湿地修复技术规程 黑龙江省 第 2 页 DB23-T 3178—2022 天然小微湿地修复技术规程 黑龙江省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思安 于 2022-09-28 23:34:17上传分享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